|
最新文章对焦使拍摄主体成像清晰地一个操作 白平衡 使画面呈现出和现实更相近的色彩色调 ISO感光度 就是感受光的能力 进光的时间长短,时间越长,进光越多 镜头上控制光线进入相机的孔径大小是一个系数 相机的基本知识 曝光 让被摄者保持放松 选择干净背景 小道具真正有大作用 可以尝试让被摄者闭上眼睛联系方式邳州市富士激光数码冲印有限公司
|
摄影中的"加减法",摄影常用小技巧
发布时间:2018-09-01 浏览次数:138359
当我们开始接触摄影时,时常会听到别人说"摄影是减法的艺术"。一张照片的内容通常只表达一个景色、一个主题、一个故事,简单明确、主体突出。不过,初学摄影的朋友很多会喜欢把内容拍摄的丰富一些,多拍一些元素加到一张作品中。这样很容易会弱化照片本身的主题性与表现力,让观者无法了解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民间有句俗语:"红花还须绿叶扶"。其实,这里面也包含了色彩学的许多知识。通常,一幅作品的色彩不宜过多,多了就容易失去主色。在摄影中也是一样,背景色、前景色、主题色搭配是否和谐,是否有背景色抢掉主题色视觉点的情况,尽可能不要出现色彩凌乱的现象等,都是我们拍摄时需要考虑的。 我们如何用相机来进行"减法"呢?下面简单列举几种方法。 1、多使用长焦距镜头。用长焦距镜头拍摄时,很容易将多余的元素排除在画面之外。 2、让镜头靠近物体。把镜头靠近物体进行拍摄,这样离镜头最近的元素更多占据了画面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压缩或减少了其他元素的空间。 3、背景虚化。背景虚化可将不必要的元素虚化,将观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主体上来,这同样达到了"减法"的效果。 在某种程度上,"减法"运用到极致,画面中失去众多元素,作品变得过于简单,整个画面就会不耐看。因此,减法也是要有度的。如下图: 照片中仅有三滴水珠和大部分被虚化了的绿叶背景,元素过于简洁,以至于显得有些单调。 下面介绍的是摄影中的"加法"。所谓"加法"就是让画面中出现更多的元素。画面元素多了,可供欣赏的元素也就多了,但是过多的元素很容易将主体淹没,因此对画面中元素的处理手法要求要高。 比如下面这幅图,看上去比较空,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生动的画面元素。 可以尝试站在原地,等几分钟后,两只船进入画面,这是按下快门。这时的画面一下子就变得生动起来。 再来看下面这幅图。画面中只有湛蓝的海水,前景中没有其他元素衬托,看上去有些单调。 如果画面前景中组合进一双脚印,不禁会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当然你可以组合其他任何想要表达的元素在画面中。 其实,"加法"的特点就是为画面补充必要的元素,让画面显得生机勃勃。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掌握"加法"的度呢?下面列举了几个小技巧,仅供网友参考。 1、为画面加主体。面对一个场景,许多有经验的摄影师会感叹:"要是有个人经过就好了"。其实,他们认为是画面中缺少主体。我们应该知道,一幅合理构图的画面基本由主体和陪体构成。只有陪体,而没有主体,画面会显得散漫。此时,我们就要主动地为画面引入主体。可以等待,也可以通过后期合成,但要注意,这一主体的选择最好能达到与陪体有机联系、相互呼应、衬托的效果。 2、为主体加前景。有时我们发现了明确的主体,但觉得拍摄下来后照片的价值不大,究竟是否要拍呢?其实,只要通过某种技巧,为这一主体找一个合适的陪体,主体马上就会显得生动了。在拍摄过程中,关键要考虑好主陪体之间的协调性。实践证明,在主体周围的现实环境中寻找合适的陪体,将会产生更自然、合理的画面。至此,我们应该更清晰地认识到,摄影不仅是粗中取精的"减法",也是化孤单为丰满的"加法"。 3、为平淡加反差。在阴天等散射光下,光线非常柔和,景物的层次也比较丰富,但往往画面的反差不够,不利于突出主体,画面风格趋于平淡。这时,我们需要主动寻找能够形成反差的主体及陪体,以构成画面。 4、为平静加灵动。带有动感的画面往往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内容联想。动感的画面比静态画的写实更加富有灵性,在抒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这是许多摄影师喜欢用慢门为照片加入动感的原因。 (图文来源于网络) |
|
Copyright © 2006-2018 邳州市富士激光数码冲印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16-86224511 86251188 邮编:221300 地址:江苏省邳州市青年西路30-6号(运河小学东面)> |